介桥古村景区,位于赣西中部,地处分宜县城南,座落袁水河畔,前有介溪拱翠,后有袁岭揽护,田园风光无限。景区面积274700㎡,核心保护范围44500㎡。
介桥古村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,底蕴深厚,素有“方伯世家”“八世一品”等美誉。历朝历代人文蔚起,科甲蝉联,先后出了7个进士。景区内明清建筑众多,拥有十宗祠、九府第、二十九私厅,其中包括毓庆堂、飨褒堂、余庆堂、御史第、用章公祠、进士第、科甲第等,还有古石巷、古驿道、古井等。古建筑结构和雕刻十分精美,工艺考究,多属江南天井式建筑。村中还有珍贵的宋元古樟树,树龄均在300-900年之间,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,其中最大最久远的“樟树王”,树围达9.7米,是古村悠久历史的活见证。
近年来,介桥古村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、中国传统村落、全国生态文化村。
古井历史悠久,呈方形,四壁均是砖石砌成,水清澈见底,泉水源于毓庆堂地下。相传,毓庆堂原是芦苇塘,塘中有股大泉水,可供饮用,选址建祠时,风水先生言:建祠于塘可大发。九世竹坡公听其言,将泉眼用锅盖住,并将泉水用暗渠引入古井。 古井孕育介桥人八百多年,人文两盛,故先人称井为“慧泉”,即使最干旱之年,也从未干涸。相传井中常现灰白鲶鱼,“鲶”与“严”谐音,...
详情>>瑞竹堂有601年历史。据传为严嵩上溯第七代祖所创建,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。因 房前有一片秀美可观的竹林,严嵩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文——《瑞竹园记》,收录在他的《钤山堂集》中。 但令人遗憾的是,目前瑞竹堂仅剩下这半堵断墙。就在这堵两米多高的断壁残墙上,存着一个至今未解的 百年之谜。在这堵断墙上,有一幅半身大象雕塑。这幅雕塑十分精美,惟妙惟肖,如一头大象从门外奔...
详情>>村前古道,东连新余,南接安福,西通宜春、万载,是当今难得一见的古驿道。人字砖与青石条铺就的路面,留有清晰可见、深浅不一的车辙印,记录了介桥村明清时期的繁华与荣耀。...
详情>>进士第也叫宝光堂,寓意佛光满堂。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,是介桥严氏二十二代严思浚的宅第,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。严思浚于乾隆壬申年恩科中式中举人,丁丑年殿试中进士,官至广东廉州府灵山县知县。...
详情>>始建于清朝中期,抬梁式砖木结构。光绪晚期由严鼎元修建,其子严星白续建庭院门头。据传院门头几易朝向,因先祖严开昶进士曾任监察御史,故名御史第。厅门上有一长方形彩绘框,框内书“桂馨一山”,为优元严寅旭所书。严开昶次子严宗期娶朱轼的第五个女儿为妻,朱轼与严开昶因儿女联姻成为亲家。...
详情>>种德桥原名为下介桥。弘治元年即1488年,严嵩父亲严淮捐款修建。修建期间,九岁的严嵩多次到现场观看,其老师敖先生对严嵩感言道:“此尊君种德也”。 嘉靖丙午年也就是1546年,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替父亲回乡扫墓,看到下介桥损坏严重,给过往行人带来安全隐患,便把情况告诉父亲。严嵩怀念父母恩德,便出资重修,竣工前夕,想起先生说的话,于是将桥名改为种德桥。...
详情>>始建于康熙中期,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,是严开祜所建,院子虽然不大,却孕育了五个举人。严开祜有六个儿子,五个儿子先后考中了举人(宗喆后中进士),其中严宗埙、严宗吉、严宗璧三兄弟在雍正己酉科同年中举,故称“科甲第”。...
详情>>